恭喜沈陽建筑大學劉鵬飛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恭喜沈陽建筑大學申請的專利一種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及試驗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3533056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5-06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110935963.0,技術領域涉及:G01N3/10;該發明授權一種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及試驗方法是由劉鵬飛;張皓;李超;田雨澤;殷懿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1-08-16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及試驗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一種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及試驗方法,該裝置由框架式反力架、氣囊、反力板、荷載傳感器組件和位移傳感器組成;反力板位于反力架內部,氣囊位于墻體構件與反力板之間,反力板通過荷載傳感器組件與反力架相接;位移傳感器一端與墻體構件相接觸,另一端與位移傳感器支架固定連接。試驗步驟包括組裝實驗裝置、調整反力板與墻體構件表面平行;調整氣囊與墻體構件表面貼合;加載試驗。該發明在保留現有技術優點的基礎上通過荷載傳感器組件調整反力板與墻體構件表面平行,調整氣囊與墻體構件表面貼合,提高了試驗數據的準確性。
本發明授權一種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及試驗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利用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進行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包括氣囊1、反力架2、反力板3、荷載傳感器組件4和位移傳感器6;所述氣囊1為單個氣囊或多個相互緊靠的氣囊;所述反力架2為長方體形或立方體形框架結構,反力架2后側兩根框架柱203之間安裝有一組上下均勻間隔分布的反力橫梁206;所述反力板3由單面覆蓋膠合板301的鋼管網架302構成,鋼管網架302的底部布置一組萬向滾輪303;反力板3位于所述反力架2的內部,所述氣囊1位于墻體構件5與膠合板301之間,反力板3通過一組分別與所述反力架后側的反力橫梁206相對應、上下間隔布置的荷載傳感器組件4與反力架后側的反力橫梁206相接;所述荷載傳感器組件4包括“S”形荷載傳感器401和與荷載傳感器401兩端螺紋連接的前連接頭403和后連接頭402;前連接頭403通過墊片404與所述鋼管網架302相連接,后連接頭402與所述反力架2的反力橫梁206相連接;所述位移傳感器6水平均勻間隔布置在墻體構件5的背側,位移傳感器6的一端與墻體構件5相接觸,另一端與立在地面上的位移傳感器支架7固定連接;利用該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裝置進行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試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組裝試驗裝置首先將墻體構件通過砌筑或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反力架前側的框架上;然后在墻體構件和反力板之間放置氣囊;再移動位移傳感器支架,使位移傳感器的端部與墻體構件表面接觸;步驟2、通過調整使反力板與墻體構件表面平行對氣囊進行充氣加載,采用氣壓傳感器測量氣囊內部氣壓,當氣壓達到墻體構件開裂荷載估算值的20%時停止加載;將多個荷載傳感器測得的數值相互對比,如基本相同,說明反力板與墻體構件表面平行,試驗進入下一步;如多個荷載傳感器測得的數值存在較大差異,說明反力板與墻體構件表面不夠平行,此時將氣囊泄壓至零,通過旋擰荷載傳感器來調節個別荷載傳感器組件的長度,從而調整反力板在空間的位置,使之與墻體構件表面相平行,然后重新對氣囊進行充氣至氣囊氣壓為墻體構件開裂荷載估算值的20%停止加載,試驗進入下一步;步驟3、通過調整使氣囊與墻體構件表面貼合反力板與墻體構件表面平行后,將荷載傳感器測量的數值除以氣壓傳感器測得的氣囊氣壓,將計算結果與墻體構件的表面積進行對比,若基本相同,則說明氣囊與墻體構件表面貼合良好,將氣囊泄壓至零,試驗進入下一步;若計算結果明顯小于墻體構件表面積,則說明氣囊與墻體構件表面貼合不良,此時將氣囊泄壓至零,調整氣囊平面內位置,再對氣囊充氣至氣壓達到墻體構件開裂荷載估算值的20%停止加載,重復進行以上計算,直至計算結果與墻體構件的表面積基本相同,然后將氣囊泄壓至零,試驗進入下一步;步驟4、加載試驗對氣囊不斷充氣,直至墻體構件破壞,記錄墻體構件變形直至破壞過程中氣壓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的數值,用于分析墻體構件平面外受力性能。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沈陽建筑大學,其通訊地址為:110168 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渾南中路25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